设计的未来,就是让人生活得更加诗意

「人,是世间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设计从人类使用工具之始就产生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若干年来,工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期间人始终为人,操作电脑的现代人与最初使用石斧的原始人在生理特征上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双手、五感、大脑… 设计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以人做为标准依旧可以度量设计。未来的软件 UI、UX 将会如何发展,有哪些趋势呢?

1.私有物品智能化

也就是时下流行的穿戴式设备,个人不太喜欢这个词,感觉狭隘了,看看最近流行的被智能化的私有设备,Google Glass、Galaxy Altius、Nike+ Fuelband、Fitbit、Jawbone UP、Pebble…… 如果尝试画一个圈(如图1)

 

 

中间是人,离用户最近、最核心的圈子就是私有化的一些设备,再外圈一些才是PC、家电等,所以如果有公司能够占据私有物品圈中的核心地位,那也将意味着给它带来惊人的市场和机会,例如:手机,以及iPhone给苹果带来的改变,它算是私有物品目前智能化度最高的物件了。如果将人们最常用的私有物件看做是一个系统,那么在核心圈中,手机将担任智能中心的一个角色,其它设备可能都将与手机进行互联,打造一个私有化的智能圈。 Google推出的Glass明显加速了这个进程,令各大厂商投入私有物品智能化的市场当中。(图2 Google Glass)

2.智能家电的变革

随着通信技术的成熟,移动互联网的成长,以及私有物品智能化的普及,智能家电的发展已变成了一种必然趋势,家电行业也需要在这种时候突破传统家电的框架,为未来家电注入新的活力,需要以全新的眼光也看待传统的东西,将已知变成未知,相信这会为我们带来无数的可能性,看看Nest恒温器的例子,这款产品很优雅地解决外观、功能、节能、以及智能等问题,在用户使用一段时间后,它将了解用户对温度的习惯。就像当年苹果公司发布iPhone时,重新定义了手机,如今Nest所做的也是同样的事情。其实,创新不一定要在前沿行业,只要你有足够的创意,在传统行业一样可以给用户带来惊喜。在这个领域当中还有很多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及定义。接下来看一下eico为我们带来的 Project HALO,重新诠释了洗衣机的定义,同时还有很多可以值得去开拓、挖掘的地方。相信国内还有很多设计公司接到了来自家电行业的类似设计需求,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难道你还要默默的等着吗?

3.机顶盒的战火

小米盒子的推出确实搅动了数字电视市场,最少让互联网的视频内容提供商,像优酷、爱奇异、搜狐视频等都在观望另一张网上的动静,它们不担心小米盒子,它们只希望小米能够成为一个试水者,期待政策的松动,相信这些公司内部多少都应该有盒子计划,或盘算通过某些渠道能够成为内容提供者。最近也刚试用了小米盒子, 从体验上来讲应该算是国内机顶盒行业里的佼佼者了。像图2,小米手机期望能够在用户的私有圈中占据一个位置,同样在外围的家电圈中也需要占据一个位置,未来家庭物联网生态系统中的智能中心,机顶盒能够很好的扮演这个角色。但现在的机顶盒在交互以及用户体验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还未达到能承载智能中心的能力,相信未来在这一方面进行加强,基于语音、体感或其它交互类型的设计将会是一种趋势,做为设计者如何能够视而不见?(图3小米盒子)

4.平板兴起

可以看看下图,按照现在的趋势,未来2-3年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将超过PC,这意味着更多的平板将在未来上市,不同的硬件配置、不同的屏幕尺寸、不同的针对人群、不同的使用场景,设计上也将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因为屏幕的直接原因,移动广告也可能在平板平台爆发。 (图4 平板电脑出货量预测)

5.汽车与互联网的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够购买得起汽车的人会越来越多,同时也将成为大家基本的代步工具,经济发达国家,像美国人已经离不开汽车,所以它会成为人们未来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终端。想像一下,基于汽车的信息化,导航、车况提醒、行车安全、车内娱乐,这也是为什么像Google 这样的公司,开发无人驾驶汽车的初衷吧,以这个作为切入点,控制未来人们在汽车内的状态。

6.微信平台

腾讯目前不需要做一个移动操作系统来承载它的产品,因为微信未来会成长为一个平台,如同 Google 一样,它不需要做一款PC操作系统,只需要以做系统的心态推进 Chrome。移动端的特性确实很适合微信的发展,先将用户所有的碎片时间都抓住,以社交+通知的方式替代传统 Web端的 URL,同时也有可能在 APP 内部应用 Html5 技术,未来围绕它打造游戏平台,使移动变现方式更明晰,随着必会推出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会不会以二维码为基础呢?),这些都会是趋势,但如何影响设计呢?随着应用的复杂化,给用户带来的信息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微信联系人消息、邮件提醒、公众号消息、朋友圈更新、以及未来的游戏平台、移动支付等等,设想一下,用户打开微信的时候将被排山倒海的各种消息及提醒所淹没,这仅是一个例子,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不是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做点什么呢?

7.字体设计的回归

文字,是一种文化的浓缩,具有影响受众的力量,尤其是以象形、指事、会意等六书为主的汉字,其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视觉信息。很早之前就有一个观点:限制国内设计水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字体设计。除了对设计者审美要求很高外,中文字体的设计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国内市场的环境,相应的经济回报相当 有限,所以一般设计师很难完成一套字体的设计,往往本需要有能力的机构进行主导(很佩服知乎上的@厉向晨 @許瀚文 等字体设计师)。个人感受越来越多的人及设计师关注起字体设计,更多的公司及产品在寻求相匹配的字体,像,字节社、锤子OS(最少它说明会去购买 一些字体)、连阿芙精油也弄个字体,这是个好的趋势。(图5)

8.输入方式的创新

上面提及的私有物品也好,智能家电也好,需要面对一座大山–输入方式,如何在进机顶盒上进行有效的搜索操作?利用遥控器?利用手机?还是直接给用户一个键盘 ?是否有更好的方式? 语音:现在中文语音的识别率已经很高了,Google Glass目前也是采用语音识别相应的指令。相对于键盘以及触摸操作,语音能够完全解放了人的双手,具有有明显的交互优势。在移动端主要是因为使用场景的限制,如锤子OS海报所示,大多数用户不愿意在公众场合利用语音进行交互,但我们换个场景,用户是在一个隐私、完全自主的环境,像家里,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利用语音的高识别性改进现有交互了,应用在机顶盒、家电等方面。 体感:说到体感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桓温问孟嘉:听伎,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 孟嘉回答说:渐近自然。在用户体验上,早期的命令行模式就如同中国古弦乐「丝」,后来发展到图形界面,通过鼠标操作所见即所得「竹」,再后来发展的触摸感 应,以人的手指做为直接的控制器「肉」,「渐近自然」这四个字道出了交互设计发展的真髓。XBOX的Kinect ,Leap Motion 等产品,代表了这一个方向上的努力。(图6 Leap Motion) 现有的移动设备也好,将要出现的智能化的私有物品也好,从体验和功能上都受限于输入方式,只要设备不断发展,交互也必会继续发展下去。

9.输出仍以视觉为主

想想我们在上面提到的手机,电视,都需要用户眼睛去「看」,通过看这个行为令用户感知到设计,与其说你在使用智能手机,还不如说是手机屏幕吸引了你的眼 神,Google更狠,期望通过一幅银镜绑架你的眼晴,在你观察世界之时永远隔着一块屏幕,从技术上讲这是一次进步,但在人文层面就留给市场来证明吧。现在各种产品及设备的突起同样是在争夺用户注意力,你有吸引用户注意力的idea吗?

10.简约、朴素的设计风格(flat design)

现在移动端主要针对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进行产品设计,但这样设计带来了一个问题–浮躁,用户感觉不稳定。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种重度碎片化的用户(相信知乎 上不少),一定会有常有一种举动,拿起手机,点亮屏幕,其实你也不知道想干什么,看一眼,不获取任何信息,再把屏幕给关上或放入口袋,一再下意识的重复这 个动作过程。简约、朴素的设计风格是潜意识希望规避这种情况而诞生的,让我们回忆一下魅族Flyme 2.0所带来的视觉语言,侘寂!以及锤子OS里拂过屏幕后通知消息全部清除,都是同样在这种潜意识下产生的。保持一种宁静,在这喧闹的环境中有一处能让你 的心感觉平静之所,那将是一个多少吸引人的地方。想想为什么这么多人在旅游时希望能够去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除了观赏没有看过的风景外,就是享受这样的一种宁静。这样的设计风格的产生多少带有一些人文情怀。(图7 Google+ Grid by Haraldur Thorleifsson)

11.细致的动态效果

交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可具体到某个场景,或对界面元素进行设计,但元素的动作及行为在表现层上也需要进行设计,就需要使用细腻、精致的动态效果来实现了,这些是细节。当视觉风格以简约为主,那真正吸引用户的将会是一些出彩的动态效果,在这方面需要达到的标准同样也是「渐近自然」。

12.设计师的觉醒(人文情怀、匠人精神)

在工业化之前,匠人依靠纯手工生产产品,无法大规模生产,每件产品看起来可能都一样,但会具有微小的差别,一瞬间的创造灵感以及积累的经验造就了每件手工产品的不同。它们每个都具有不一样的生命以及特别的意义,这使其具有了灵性,购买者所追求的不仅是产品本身,还有匠人们为产品所付出的态度与精神,以及蕴藏其中的匠人工艺,这才是手工产品价值所在。设计者以掌握高超的技艺,并制作出骄傲的产品为荣,追求卓越,「嗜之越笃,技巧越工」。虽然,只是在知乎上以文字的方式表达一些理念,但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匠人,保持一颗匠心,借用原研哉的一句话「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设计」。

13.社交综合症(孤独感)

愈社交,愈疏离,朋友被划分为无数个圈子,打上不同的标签,在多个社交产品之间流连。交流简化为评论、@、私信,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不断下降,虽然被无数信息围绕,但内心深处有一种无法察觉的孤独感,注意力越来越无法长时间集中,长文的写作只能放在深夜(凌晨1点后吧),焦点会在多个窗口或多个页面这间切 换,并时常忘记操作的目的性,这可能只是我个人的感受,权当一听。 还有许多趋势值得我们去探索,云、智能交互、大数据、移动支付等等,过 了山,眼界就开阔了,抛弃我们所熟知事物的框架,使其成为一个未知的领域,重新建立认知。 人们总希望自己能够在高处眺望未来,观望着远处的风景,有可能只是个自以为的高处,而我仅期望能够脚踏实地,用不够快的速度向山上攀爬,期待着另一边的景致,低头认清路上的荆棘,预见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亲手创造未来。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禁止转载)

2014 年移动设备界面设计趋势

如果你是一个APP狂热分子,你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各种APP的尝鲜中,你会明显感受到一些APP在采用着某种风格鲜明的设计语言,来标榜自己的独特之处,行成自己的设计风格,甚至引领设计风向。去年我们关注到随着Metro设计风格的影响和iOS7的发布,APP明显都开始尝试扁平化的设计语言了,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显性化的设计语言崭露头角呢?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分享一些日益显性的设计语言,让人一眼就记住它的风格,有一些已经随着优秀设计师的摸索,融入到国内移动产品设计里了,而有一些,确实是刚刚在萌芽阶段,需要更进一步的摸索和尝试。

 

一、唯一主色调 | Simple color schemes

为什么我们要定义一个界面多种颜色?仅仅用一个主色调,是不是就能够很好的表达界面层次、重要信息,并且能展现良好的视觉效果?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随着iOS7的发布,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唯一主色调风格的设计,会采用简单的色阶,配套灰阶来展现信息层次,但是绝不采用更多的颜色。

卡塔尔航空公司

卡塔尔公司航空就是这样的设计案例,整个界面采用粉色的主色调,从标题栏到标签页,从操作按钮到提示信息,除了黑白灰之外,全部采用粉色设计,这种简介的的配色风格,反倒起到了很好的信息传达效果,也具有良好的视觉表现力,设计师在内容排版上的技巧实在是加分。

Readability采用红色主色调设计,连提示信息背景色、线性按钮和图标都采用红色主色调,界面和LOGO也完全是一个色系的。而Vivino采用蓝色主色调设计,信息用深蓝、浅蓝加以区隔。Eidetic采用橙色主色调设计,其中的关键操作按钮甚至整个用橙色提亮,信息图标也用深橙色、浅橙色来表达程度。
可以说唯一主色调设计手法,是真的做到了移动端APP的最小化(Minimal)设计,减少冗余信息的干扰,使用户专注于主要信息的获取。

 

二、多彩色 | Hypercolour

而与唯一主色调形成对照关系的,就是Metro引领的多彩色风格,为什么我一定要给我自己的产品定义一种主色调,多彩色就不能是主色调吗?于是出现了不同页面、不同信息组块采用撞色多彩色的方式来设计的风格,甚至同一个界面的局部都可以采用多彩撞色,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设计。

优衣库出品的RECIPE,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案例,多彩色的设计风格融入到整个APP中,不论是切换标签页,还是在内容组块中滚动,都会变更不同的主题色。色彩切换的时候,还会有淡入淡出的效果,让切换变得自然而然,完全不生硬。RECIPE的番茄钟计时器模块,会一边计时一边播放优美的美食背景音乐,同时切换不同的主体颜色,随着主体颜色的变更,所有的前景文案、图片也会变更为该色系,加上清晰度极高的美食图片,真的是视觉+听觉的双重享受。RECIPE真的是2013年难得一见的优秀设计。

而Peek Calendar、EveryWeather和Harmony这三个APP,是列表多彩色的设计案例,这种列表多彩色,不知道是不是从Clear开始再度流行起立的,用鲜亮的多彩色来区分信息,确实能起到突出的效果,视觉上极其醒目。

可是对于一些内容型的APP,也许并不适用,比如GoogleKeep的多彩卡片,确实是在内容阅读上会起到反效果。百度云记事本第一版设计也是多彩色的,但是后来考虑到文字记事比较多,为提供良好的文字阅读体验,还是把多彩色改成灰白色微质感的设计。

 

三、数据可视化 | Data Visualization

至于对信息的呈现,越来越多的APP开始尝试数据可视化、信息图表化,让界面上不仅仅是列表,还有更多直观的饼图、扇形图、折线型、柱状图等等丰富的表达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但是若真想实现,背后的复杂程度也不容小窥。

Nice Weather用曲线图来表达温度的变化,Jawbone UP用柱状图来表达每天的完成情况,PICOOC用折线图来表达每天体重、体脂的变化。移动APP利用数据可视化,可以在更小的屏幕空间内,更立体化的展示内容。

 

四、卡片化 | Cards

卡片也是一种采用较多的设计语言形式,无法考究这种卡片的设计,是从Metro的tiles流行起来的,还是从Pinterest的瀑布流流行起来的。总之我们可以发现,Google的移动端产品设计已经全面卡片化了,甚至Web端也沿用了这种统一的设计语言,据说是Google搜索的体验负责人引领的设计语言统一升级。

luvocracy的卡片流突出信息本身,用大图和标题文字吸引用户,强化了无尽浏览的体验,吸引用户一直滚动下去。Google Now的卡片则更加的定制化、个性化。有的卡片是用来做用户教育的,有的卡片是用来告知天气的,有的卡片是呈现联系人列表的,有点卡片是显示待办事项的。不同的卡片都遵循在一个统一宽度和样式的卡片内,进行发挥和设计。既保证了卡片和卡片之间的独立性,又保证了服务和服务的统一化设计。Shazam则用一种趣味的卡片样式,呈现专辑和歌曲。

 

五、内容为王 | Content First

APP产品的发展,最终的路径势必会跟web产品一样,突出内容,内容为王,当繁华褪尽,纤尘不染,再重新去看APP存在的意义,不外乎是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内容相比,所有的设计和包装,都不外乎是一种表现手法,而真正具有价值的APP,一定是内容取胜的。Facebook用190亿美金收购了Whatsapp,这个全是用统控件搭建的APP,并不是因为他的设计多出众,而是因为他的服务足够有价值。

Artsy的图片瀑布流,完全没有用到线和面来区分信息组块,而就是用内容本身做排版,用户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于图片内容上。Prismatic利用字体排版,尽可能的内容前置,弱化图标和操作,让用户更集中注意力于内容阅读上。而MR Porter则利用商品图片、名称和价格直接做设计,让用户聚焦于商品本身。

 

六、圆形的运用 | Circle Design

原形是最容易让人觉得舒服的形状,尤其是在充满各种方框的手机屏幕内,增加一些圆润的形状点缀,立刻就会增加活泼的气息,徒增好感。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iPhone的拨号数字键盘,一开始都是矩形设计,迭代到iOS7,均变成了圆形,可以说是对传统电话的致敬,也可以说是增强了界面的柔和感。当然相应的,也要处理圆形的实际点触区域,不要因为设计成圆形点击区域也变小了,导致点击准确率下降了,美观度提升易用性受到了影响。

Beats Music把选择喜欢的标签设计成了圆形,这就比普通的列表、矩形tag的感觉要好很多,更加趣味更具探索性。Movse每天走的步数、消耗的卡路里均用圆形承载,是数据可视化、关键信息显性化的最好案例。Tumblr则把要创建的内容的类型选择,用蒙层+圆形选项按钮来设计,让选择变得专注而明确,又不那么死板。

 

七、大视野背景图 | Bigger Vision image background

用通栏的图片作为背景,也成为今年的一个流行趋势,或者是作为整个APP的背景,或者是作为内容区块的背景,既提升了视觉表现力度,又丰富了APP情感化元素。一些信息或操作,浮动在图片上。这种设计方法,对字体和排版设计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多,但极容易渲染出氛围。

 

大视野背景图风格也分为两种,一种像Secret、The Whole Pantry这样的,内容区块中采用大视野背景图,好处是可以利用图片做区块分割,难度是图片拼接后的效果不一定好看,所以可能还需要配合描边、留白等设计手段优化拼接。另外一种就是想Vsco、Flink、Mindie、Soundwave这样的,全屏背景图甚至打通状态栏,前景做内容排版、导航、操作。好处是设计非常具有生命了,所有有朋友把这种风格也叫有计划设计,说的就是回归大自然的设计手法。但风险也是很明显的,就是前景的信息排布设计其实是有很大挑战的,必经花花绿绿的背景太过于干扰注意力,导致前景的文字内容可读性会变弱。所以需要把重要操作用明确的按钮区隔出来,阅读型文字跟背景图要用明显的反色,还是不行的话就把文字浮在半透明蒙层上,解决可读性问题。
最后总结来说,2014年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7种设计语言,唯一主色调、多彩色、数据可视化、卡片化、内容为王、圆形的运用和大视野背景图。其实设计风格很难有全新的,也是不断轮回的过程,为凸现内容APP都在往轻薄化方向设计,不过保不准哪天,又颠覆回最开始的重质感拟物话设计呢。

详文请参见《elya:2014让人印象深刻的7种Mobile UI设计语言》

交互设计中的poka-yoke(容错性)

poka-yoke是日语词汇,意思是“预防犯错”。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的汽车制造领域。该领域的工程师新乡重夫(丰田精益生产专家)创造了这个概念。

新乡当时正在解决一个丰田面临的问题:装配工人在组装转换器时经常忘记加装两个必须的弹簧。

他的方案是重新设计转换器的装配流程,将之变成两个步骤。

在新的流程下,工人需要:

1 准备好两个需要加装的弹簧,放在一个指定位置

2 从指定位置取出弹簧,装配进转换器

虽然装配转换器的流程变长了,但是结果是错误率大大降低,意味着总体结果是产品平均质量提高了。

不难发现,poka-yoke眼下已经被应用于软件界面。

例如在wordpress里,在删除帖子功能里就有容错机制。

从后台删除一个帖子一般需要两步

1 首先将帖子移动到回收站

2 在回收站执行永久删除

如果将整个删除帖子的交互过程拆开,可以看到用户要经过5个预设的动作才能完成删除。

1 鼠标悬停在帖子标题,以展现操作菜单

2 在操作菜单里点击“放入回收站”

3 点击回收站链接,进入回收站界面

4 再次悬停在帖子标题,展现回收站的操作菜单

5 点击“永久删除”

虽然这个删除过程并不是最快速的方案,因为删除内容被先放到暂存的回收站,但显然,增加的容错步骤显著降低用户不慎误删除一个帖子的机会。

另一个poka-yoke的例子是usb插口。

要正确连接usb,我们都知道必须用正确的朝向来插入,以保证数据正常传输。

为了避免错误的插入方向,插口和插槽都做了设计,当方向错误时会挡住。

此外作为另一层容错,在插口正面哟一个usb的logo,视觉上提示这一面应该被看到(向上)。

然后,usb插口并不是完全预防了错误,因为用户仍然可以尝试用反方向插入接口,发现错误后,用户需要自己纠正这个错误,重新以正确方向再次连接。

最理想状态下的poka-yoke,是从交互最开始就完全消除了犯错的机会。

例如,apple的lightning数据线,作为功能和usb一样的产品,却对朝向完全没有限制。

在apple的数据线产品里,可以看到,容错性达到了“完全消除犯错的机会”。

交互容错性最大的好处,无疑是体现了对用户的周全保护,减少了意外情况造成灾难后果的机会--例如不慎删除了辛苦写了几小时的帖子。

poka-yoke可以归结为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尽可能提高效率:更小的错误概率能令用户更觉得安心,整体上更快完成目标,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交互设计层次。

最后,poka-yoke的发音和我的姓很像。(译者注:作者的姓对欧美人来说,很难发音)

互联网的终结?

近日,万维网庆祝了自己诞生25周年的纪念日。现在,全球化的网络拥有30亿用户,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新用户加入。如果互联网是一个国家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一定能冲进世界前五。
2011年,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说法,这一数字化经济带来了60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认为,互联网线上流量在2005至2012年之间增加到以前的18倍,由此带来的商品、服务以及投资——在2012年达到26万亿——2025年的增幅会超过两倍。脸书公司已经有了一项大动作,他们与包括三星和高通在内的技术巨擘合作,致力于给世界上没有用上网络的约三分之二的人提供网络服务。思科集团预计,从2013年至2022年,所谓的“物联网”将会给全球化大型企业创造14.4万亿价值。但是这一切正不断增多的,看上去毫不费力且永不停止的网络连结,现在正创造着巨大的摩擦,普通的网民却无法一窥究竟。摩擦不会隐藏很长时间,全球化网络造成的失控的地缘政治冲突日益凶猛日益增加,正在创造出一个分割的系统——一些包括谷歌执行总裁埃里克·施密特在内的科技文人将其称之为“互联网孤岛”。“在任何话题上,我都是我所知道的最乐观的人,”互联网企业家马克•安德森最近在一次公众访谈中说道,“我也非常担心。”安德森说互联网今后五年是否能“还像现在一样运作”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国际商务的漫长历史能告诉我们些什么道理,那就是:自由贸易既非自然形成,也非必由之势。一般来说,某种经济需要在一个单一、强权的国家为其持续提供保障后才能兴旺。如果缺少某种由全球化领导人推行并主导的强大的自由精神,整个国家就如同被施了符咒一般,被拽至一系列的诡计之中(关税、配额、秘而不宣的产品需求),这也许能给一些国内企业和工业带来短期利益——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却能造成群体性的水深火热。

美国在互联网发展方面扮演了十分特别的角色。国防部组建的阿帕网络是互联网的前身。随着网络不断完善发展,美国的公司迅速地利用了互联网发展,先占先赢,在许多领域都成长为全球主导。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全球网络流量都是由美国的供应商提供的。

美国大学网络监管领域学者劳拉•德纳尔迪斯认为,当今互联网的特征就是其内在的商业化和私人化。“互联网就是独立系统的集合”,她写道,“由众多私营企业操作,”包括像AT&T在内的大型通信运营商,以及类似谷歌和脸书这样的网页内容巨头。这些公司让互联网通过能控制各自网络中的数据传输的私人经济协议来运营。同时美国政府也起到了一个作用——例如,全世界域名的中央存储库,是一个由美国在1998年推进建成的非盈利组织,该组织依照商务部制定的协议——以一种低干涉的模式运营。为什么不去做呢?网络的发展与美国利益相辅相成,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福音。

我们不由得想起爱德华•斯诺登和美国国家安全局。斯诺登对于国安局监视国际网络的揭发,在全球范围内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并助长了逆反效应。巴西和欧盟近期纷纷发声,表示计划斥资1.85亿美元在彼此国家之间铺设海底光缆以应对美国的监视。今年2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呼吁欧盟建立局域网以防止美国的小动作。“我们将与法国商讨如何维持高水平的数据防护,”默克尔说道,“首先,我们会与欧洲供应商协商为欧洲公民提供网络安全一事,从而使人们在发邮件或者其他信息的时候,不必再越过大西洋。

默克尔对于一个紧密的,泛欧洲的云计算网络的追求只是被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的分析师丹尼尔•卡斯特罗称之为“数据国家主义”的最近的一个例子,这一现象正在兴起,国家要求某种类型的信息只能被处于该国物理边界之内的运营商储存。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两位法律学者阿努潘•钱德尔和黎芳原(音译)认为,从澳大利亚、法国、韩国、印度至印尼、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都已开始执行数据定位整合的要求。“对于监控的焦虑……为政府阻断万维网提供了理由,”他们在近期的一份白皮书上写道。因此,“全球互联网的时代可能会翻篇。

对于安全性的忧虑催化了数据国家主义的效用,但是卡斯特罗、钱德尔和黎三位学者都质疑其收益,因为数据安全不仅依靠数据所处位置,同时也取决于数据周边构建的防护的复杂性。其他动机也正在凸显:网络碎片化能够使诸如法国或者马来西亚的本地互联网企业自我开拓,而不是依靠那些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绝大部分都在美国的公司。卡斯特罗预计,2016年,美国的云计算网络产业收入可能损失220亿至350亿美元左右。

斯诺登事件给本就积薪厝火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火上浇油。当然,“独裁政府”早就开始监管互联网数据了,中国就是最有名的一个例子。但如今,一些亚洲、中东以及欧洲国家也加入了这一阵营,它们对于互联网的运营方式应有巨大改变的呼吁,甚至超过了数据在何处存储这一问题。

在2012年12月联合国于迪拜举行的一次协商大会,也是历史上首次互联网全球控制监管会议中,89个国家支持一项新的电信协议,协议包括一个议题,该议题呼吁联合国特别机构国际电信组织(ITU)在互联网管控上应承担更为大规模的作用,但是却未详细指明其作用。以美国为首的包括欧盟在内的54个国家,拒绝在协议上签名(笔者曾是大会美国代表团成员)。但是今年四月,在斯诺登事件之后,欧盟执行委员会的尼莉•克洛斯说:“互联网现在是一个全球化资源,需要全球化管控。”今年秋天,国际电信组织还将再度开会讨论确定授权,这一授权包括推行互联网监管的潜在性职权。

美国大学的劳拉•德纳尔迪斯认为,如果互联网成为政府的直接监管对象,随之而来的将是动荡的暗涌。在由欧洲运营商团体下的一盘复杂的棋局中,一个非洲的国家集团2012年尝试使用国际电信组织的机制制定了一种付费模式“发送方付费”。实际上,这种监管要求所有内容运营商在发送跨国数据时都要为目的国网络服务的使用支付额外费用——国际数据传输税费,而这与外国货物的关税壁垒区别迥异。“这个建议一旦被采用,将会彻底破坏互联网的经济模型。”谷歌高级执行官温特•瑟夫在一篇与两位同事合著的论文中写道。但是随着加强网络监管这一想法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同时政府以及区域和国际机构开始管控网络,屈从于商业利益的监管行为也理所当然地增多了起来。

网络碎片化也会使得普通用户的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两年前,由俄罗斯、中国、埃及、沙特以及苏丹组成一个联盟,旨在将域名功能从美国的法律监督中移出,转而将其置于一个被类似ITU这种机构所监管的地方。三月,商务部宣布了一个颇为含糊的停止管控的计划,但条件是无政府主导或者由政府间组织来取代其位置。如果不能妥协折中,理论上国家集团将以自己的模式继续,而这将引发彼此间的竞争或者重复的域名系统。一旦这样的话,互联网用户将会处于被接到错入地址的高风险中,这些错误地址包括能完美地镜像合法网站的虚假地址。

一些专家预言,未来将会有巴西网络、欧洲网络、伊朗网络、埃及网络——它们拥有不同的内容监管和贸易规则,在标准和操作协议上也有显著差异。哥伦比亚商学院经济金融教授艾里•诺姆相信,全球互联网的这种渐进式的碎裂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习惯这么一个想法,标准化的互联网是过去之事,而非将来。”去年秋天他这样写道,“未来的互联网将是联合,而非统一的。”诺姆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通过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来管理,这种媒介技术在本质上能够允许不同的网络彼此互相联通,并允许用户在不同的法律以及监管环境中来去自如。

也许,这种拼凑式的解决方案带给诸如谷歌、脸书、亚马逊、易趣等美国公司带来破坏性的后果,他们可能会目睹自己全球化覆盖范围的减少,但这一后果的程度或许很低。同时,这也可能让国际间的交流和商务的成本变得更加高昂。美国政府正在抵挡这一转变,但是互联网是如此重要——从社会、政治和经济层面——对于国家来说难以欣然地就放弃对它的掌控,然而美国,就马克•安德森观察,已经丢掉了在这场论战中的“道德高地”。也许期待万维网能够永存,从来都是不现实的。